來源:北京晚報
時間:2022-06-29黃永順
報國寺,始建于遼代,起初規模很小,明代擴建后規模宏大。因寺內有過金代的兩株形似龍狀的奇松,為此也曾被稱作雙松寺。后院的毗盧閣內曾供奉著一尊鎮寺之寶,名為窯變觀音。前有雙松,后有毗盧閣,再加上窯變觀音,報國寺的“三絕”遠近聞名,并形成報國寺特殊的文化格局,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駐足于此。
龜趺石碑
報國寺第一進殿外景,左右兩通石碑為龜趺石碑。
龜趺石碑有記載
報國寺名稱的由來,是從元代開始的。忽必烈統一中原后,依照舊寺的規格建了新寺,為彰顯功勛,稱其為報國寺。至明代初期,寺廟逐漸頹落。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憲宗遵母后之命于報國寺原基址上敕建新廟。據《北京文史資料精選·宣武卷》載:“現在廟內尚有成化二年碑。從碑文來看,寺院的興建,是明憲宗為其母祝禧而建。有碑文:‘今即宣武門外撤舊建佛寺而新之。發內庫之金以市材鳩工;不數月而告成焉……乃原圣母之志,名曰大慈仁寺,廣渡僧眾,俾居其中,祝禧迎貺……’這僅僅是建寺的表面理由,而其真正的建寺原因,是為周太后的弟弟吉祥而建!彼聫R建成后,孝肅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在此出家,明憲宗就把這位舅舅任命為方丈。
明代擴建后的新寺改名為慈仁寺,寺廟規模宏大,后院建有毗盧閣,可登臨遠眺,“望盧溝橋行騎,歷歷可數”,京師之景盡收眼底。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師大地震,慈仁寺建筑大部分坍塌。乾隆十九年(1754年)得以重修,改名大報國慈仁寺,俗稱報國寺。
走進山門,第一進院大殿面闊五間,院中東西兩側各有龜趺石碑一通。東邊是明成化年間的“御制大慈仁寺碑”,記載了明代在報國寺舊址修建慈仁寺的經過。西邊是清乾隆年間的“御制重修報國寺詩碑”,詩曰:“彰義門旁寺,開堂久自元。增修傳勝國,祝嘏為慈尊……幢石難尋址,虬松尚護門。毗盧佛見閣,祗樹不妨園。頂禮觀音在,傳聞窯變原……”由此可見,重修時毗盧閣已傾,窯變觀音等文物均存在。
清康熙年間,朝廷開科延攬人才。隨之京師南城會館云集,文人商賈薈萃。此時的報國寺曾為京城最大的廟市和花市,寺內景觀精致典雅,引得文人雅士流連忘返。北京百科全書《宣武卷》載:“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為廟會期!睆R會時,商販在這里擺上攤位,出售圖書、文物、古玩等。
清朝之時,草橋一帶盛產花卉,因報國寺離草橋不算太遠,故報國寺廟會也有花市,花農們常常挑著擔子來做生意。寺內的僧人也學成栽培牡丹的技巧,于是便興起“到報國寺賞花”的風尚。清代慕昌溎在《報國寺看花》中曰:“逍遙古寺中,斜日上林頂。禪院靜無聲,微風弄花影。雨過野禽寂,一樹碧桃冷。徘徊幽徑側,愛此芳春景。碧草滿山亭,鐘歇日正永?腿ネ盹L涼,松上鶴初醒!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在寺內設壇。清廷和“八國聯軍”一起圍剿義和團時,報國寺被德軍的炮火炸毀,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曾經修復?谷諔馉帟r期,日寇在報國寺設立軍需庫。1945年日寇投降后,報國寺作為國民黨政府河北田賦糧食管理處所屬糧庫之用。
新中國成立后,報國寺劃歸糧食部和商業部使用,之后也曾歸屬糧食部管理。1969年,北京金屬熔煉廠在報國寺內建廠,寺內廟宇等建筑一度成為該廠的生產車間、倉庫等。1982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后,報國寺交付給商業部、中國商報社和中國商業出版社等單位使用。后來,使用單位籌資將工廠搬出,又投資維修報國寺。修復工程從1989年秋持續到1997年,共歷時八年。修復后,為保護文物和傳承文化,寺廟大院辟為“報國寺文化市場”,從1997年6月起向社會開放。之后又添加了收藏內容,開辦了報國寺的藝術展、收藏拍賣會和各種知識講座。此地便形成了集市、展覽場地和文物拍賣市場,常有小型拍賣會。拍賣師曾是一位從事編輯工作的書籍愛好者,被人稱之“趙半尺”,意思是贊美他能在書畫打開半尺后,就說出價值是多少。
文人墨客留印跡
已經消失的毗盧閣曾經是報國寺“三絕”之一。明代“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與友同登毗盧閣,有感而發,賦詩《同馮光祿登慈仁寺閣》,詩曰:“今度慈仁寺閣游,翠煙冬日抱重樓。冥冥繡栱盤空界,裊裊丹梯接帝州”。嘉靖年間“唐宋派”代表人物唐順之進京會考取得頭名,也留下一首《登毗盧閣》:“高閣迥臨飛鳥上,丹梯千仞愁攀登。窗邀佛日金繩下,地逼宸居玉殿層”。
明末清初,報國寺就是京城最著名的書市,比琉璃廠書市還早。這里曾經是文人墨客的雅聚之地,清代著名文人高衍、王士禎、孔尚任等都是報國寺的?,留下許多佳話。
清代詩人王士禎嗜好古籍,常到報國寺書攤購買古籍善本。據說許多想見他的人,每次到府上拜訪,總是找不到他,反而是到報國寺能碰到他!短一ㄉ取返淖髡呖咨腥问峭跏康澋暮糜,他曾賦詩記錄此事:“彈鋏歸來抱膝吟,侯門今似海門深。御車掃徑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尋”?咨腥芜特意注明:“漁洋龍門高峻,人不易見,每于慈仁廟市購書,乃得一瞻顏色!
寺廟的西側有顧亭林祠。顧亭林,名炎武,江蘇昆山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人們尊稱為亭林先生。他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曰:“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焙蟊粴w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清初順治和康熙年間,顧炎武曾多次寓居報國寺內。顧炎武去世后,友人常來報國寺祭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翰林院編修何紹基、張穆等人發起,眾多儒臣學士捐資,在顧炎武居住過的報國寺西小院修建了顧亭林祠。祠堂坐北朝南,內設佛堂、享堂、碑亭和游廊等,1900年庚子之變時,顧炎武祠雖與報國寺一墻之隔,但得以幸免。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祠堂由張之洞等人呼吁后重修,1921年再次重修時增建為五進院落。
大殿原稱昭忠祠
報國寺的第一進殿,就是面闊五間、七檁懸山頂的昭忠祠山門。
昭忠祠是古代為紀念陣亡的將士而建的廟宇或祠堂。清初順治時在現今的東交民巷臺基廠修建有昭忠祠,是祭祀以和碩敬謹親王尼堪為首的清朝開國功臣的。庚子事變時,昭忠祠被毀。庚子事變后,東交民巷淪為洋人租界,修建有各國使館,昭忠祠不可能在原址重修。于是,張之洞建議修繕被炮火焚毀的廣安門內的報國寺,并改為昭忠祠,賦予祭奠清朝忠魂、慰藉英烈之功用。
得到清廷批準后,軍機大臣、太子太保鹿傳霖負責督建,并于1907年動工。那時國庫空虛,財力匱乏,戶部撥銀兩萬兩,根本不夠用。于是,張之洞、鹿傳霖、袁世凱、榮祿之子良揆等人募捐集資十六萬兩白銀充為工程款,才得以完工。
第二進殿是天王殿,面闊三間,七檁懸山頂,殿前左右各有石碑一通。西側石碑為光緒三十年十月立的御制大慈仁寺的碑記,記述重修該寺時全國各地捐資情況,碑文現清晰可見。殿的東、西兩側建有對稱配殿。東側有一株國家一級古樹,枝葉茂盛,呈一巨大傘狀,覆蓋著東側大部分院落。
第三進殿為大雄寶殿,一度被稱作昭忠祠。殿前是寬闊的磚石月臺,大殿東、西兩側建有配殿,面闊各為五間,均為懸山頂。引人駐足的是西側的一通石碑,碑面字跡已不清晰,石碑與碑座石料有明顯差異,碑額與碑身相接處也有明顯的修復痕跡,也非龜趺的傳統規制。
第四進殿為后殿,面闊五間,七檁懸山頂。后殿左右建有朵殿,面闊各三間,七檁硬山頂,后殿的東、西兩側建有配殿,形制與朵殿相同,F在仍用作辦公區,不對外開放。
第五進殿原為毗盧閣,閣外通廊環形一周,可眺望西山遠景,該閣在清代已毀。
原文鏈接:
(責任編輯:常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