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山,男,1974年1月生,中共黨員,北京市懷柔區楊宋鎮綜合行政執法隊隊長。自1993年參加工作以來,他用自己的實際表現,踐行總書記對公務員的期望和要求,不折不扣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始終遵循"把腦袋和腳都放在群眾那兒",在辦理群眾訴求時,堅持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實干詮釋擔當,張春山幾乎走遍了楊宋鎮30.5平方公里的大街小巷,溝溝坎坎,為全鎮16個村居2.5萬群眾以及上百家企事業單位累計辦理1500多件群眾訴求,解決率達到93%,滿意率高達99%。被百姓稱為"真辦事兒的人"。
溫情服務,與群眾"手牽手"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28年的城管執法生涯中,張春山從來不是一個"冷冰冰的處罰者",而是一名帶著溫度的人性化執法者。疫情初期,一位在仙臺農貿市場外擺攤賣菜的商販受到群眾舉報。"按說疫情期間市民的防疫安全意識都很高,不會再隨意出來售賣,這其中肯定有特殊原因。"接到訴求后的張春山并沒有簡單的急于對其進行勸離、罰款,而是選擇了他"慣用"的先詳細耐心問詢。經了解,該商販原在農貿市場內擺攤,有正規執照,但因疫情嚴重,市場按相關要求關閉,沒有經濟來源對該商戶家庭造成了嚴重負擔。為了解決商戶的實際困難,張春山積極協調市場所、市場管理處和一家售賣干果的商鋪,為該商戶在賣干果的商鋪里開辟了一塊售賣地點,不僅解決了商戶的燃眉之急,同時也保障了周邊群眾的"菜籃子"需求,這種真情服務得到了訴求群眾和商戶的一致肯定。返京花商張先生因居家隔離,3萬枝玫瑰花滯銷。接訴后,張春山更是發動全鎮100余名黨員當起了義務銷售員,開展"購鮮花、贈防疫"志愿活動,5天內所有玫瑰銷售一空。他將一條小小的熱線,作為解民憂的大事來抓,激發了每個人的愛,推動全鎮出現了愛心玫瑰、愛心餐車、愛心理發等一系列志愿服務品牌活動,讓整個影都傳遞著愛的溫暖。
換位思考,與群眾"心連心"
張春山從入職的第一天起就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專一行,從未叫過苦、喊過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把腦袋和腳都放在群眾那兒"是他始終遵循的服務意識。他經常和新入職的同事們講:"我們是公務員,是人民的公仆,啥叫人民公仆?就是要把人民放在心尖兒上,解決他們的難事、急事、瑣事,這才是咱們穿一身制服的意義,才是老百姓需要的公務員。"2021年5月19日,市民王女士撥打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在懷柔區楊宋鎮歐郡香水城小區,小區內149號使用鋼管蓋了一個花棚,大概10平米左右,屬于違建,來電反映違章建筑的問題。張春山接到舉報后,立即與訴求人進行聯系,了解情況后,到達現場進行調查,發現香水城149號業主正在自家院內建設花棚,已經建成鋼管鐵架。被舉報人是一名年齡較大的女同志,當她知曉張春山的來意,情緒非常激動,捂著心臟,氣憤顫抖著對張春山說:"我知道是誰舉報的,肯定是我旁邊的這個鄰居舉報的,我就是在自己家院子里搭個花棚子!"張春山一邊安撫被舉報人,一邊將現場照片提供給測繪公司,經專業測繪人員初步認定,該構筑物不計算建筑面積,不屬于違法建設。張春山將被舉報人安撫平靜后,出于對其身體考慮,現場沒再進一步調查,讓其家屬到單位進行詢問調查。被舉報人平靜后,與家屬來到單位,共同敘述了與鄰居的各種歷史矛盾,自己在院子里搭建花棚沒有礙到別人的事,情緒激動的表達自己的不滿。張春山站在公立的角度耐心開導被舉報人。同時他聯系訴求人到物業進行溝通,進一步了解舉報人的真正訴求,被舉報人先訴說了與舉報人的各種歷史矛盾,才說到被舉報人搭建的花棚影響自己家的采光。在了解到具體訴求后,先后3次到被舉報人家里調解矛盾,開導被舉報人,沒讓矛盾更加加深。經過張春山4次做工作耐心勸導和遠親不如近鄰的中心思想下,設身處地的為被舉報人和舉報人著想,兩家人各退了一步,被舉報人降低了花棚,達到訴求人的要求。最后兩家人表示,對張春山秉公執法,換位思考,為他們耐心調解矛盾非常滿意。
直達現場,與群眾"面對面"
張春山在楊宋鎮工作的六年,正是楊宋鎮加快打造中國影都,服務科學城統領"1+3"融合發展的關鍵期,他的服務對象包括16個村居和中影集團等上百家企業。隨著楊宋鎮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鎮群眾訴求較多,年訴求量高峰時接近5000件。他總是說:"要把腳放在群眾那兒,堅持跑現場,現場看、現場辦,才能辦好群眾訴求"。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工作中,楊宋鎮開展轄區戶外廣告、牌匾標識專項整治行動,張春山潛心學習戶外廣告、牌匾標識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設置規范,面對上百戶門店他研判分析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力爭在維護法律、法規正確實施的同時,有效的化解矛盾的產生。仔細調研分析后,在整治工作開始之前,他帶領全體隊員,步行挨家挨戶走進千家商戶宣傳相關法律法規,發放法規折頁,努力做到家喻戶曉。出現難題的時候主動和商戶一起想辦法,解難題。在整治行動中,接到訴求人韓先生反映:自己在公司外面設置了廣告牌,楊宋鎮城管以廣告牌不符合標準為由,讓拆除廣告牌,來電反映舉報楊宋鎮城管執法隊執法不合理問題。張春山先后三次到該公司門店進行檢查,發現該門店設置了兩塊牌匾標識,根據《北京市牌匾標識設置管理規范》第十二條和《北京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第四十條第一款的規定,告知該公司門店負責人拆除新增設的牌匾標識。接到舉報后,他繼續耐心向該店負責人解釋了北京市牌匾標識及戶外廣告的相關規定,他堅持以情感人、說服教育為主,得到了商戶的理解和支持,帶動了鎮域內百家商戶紛紛行動,采取商戶自拆、政府助拆的方式,完成了廣告牌匾整治工作。平日走在大街上,無論身穿制服還是便裝,總有商戶上前與他打招呼,親切地拉他到店里喝水坐坐。張春山就是楊宋鎮的活地圖,哪條街上有幾個門店,都是經營什么的商戶他都是了然于心。
向前一步,與群眾"肩并肩"
入黨17年來,張春山始終堅守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他總是想在前、干在前,他常說:"基層治理的好不好,關鍵是得向前一步,讓機制轉起來,讓黨員動起來,等訴求來了再去干,不如提前謀劃把活兒干好,用行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按照楊宋鎮接訴即辦"不推諉、不退單、不剔除、不掛賬"的"四不"原則和"簡單問題網格辦、一般問題村居辦、綜合問題政府辦、復雜問題吹哨辦"四級處置機制,他對未訴先辦、主動治理干什么、怎么干更加明確。
2021年5月14日,市民張先生撥打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安樂馨居小區周邊工地運輸車輛有道路遺撒、噪音擾民情況。張春山接到鎮訴求辦的派單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剛一下車就被情緒激動的群眾圍住,要求立刻解決。他一邊耐心安撫群眾,一邊安排清掃路段,現場問題解決后,張春山對隊員們說:"現在我們正在加速建設中國影都,車多、人多、工地多,需要群眾的大力支持,現在群眾的要求在不斷提高,都愿意生活在舒適、干凈、安全的環境里,工地大車必須集中整治,否則老百姓住的不舒心,這事兒我們得提前辦。"隨即張春山對全鎮21處施工工地及周邊道路進行全面排查,要求施工工地使用正規運輸車輛,運輸進行苫蓋,低速轉彎,此后再無同類現象發生,得到了周邊460戶居民的高度認可。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張春山組織隊里的所有隊員主動站在了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他結合智慧影都平臺大數據,提前研判七小單位復工后可能出現的情況,他邊學邊干,歸納總結了五表五書工作法和開業檢查流程,并制成《七小場所疫情防控提示指南》和《溫馨提示》向鎮域"七小"單位下發,提前告知防疫措施和復工流程;為全鎮488家"七小"單位實現復工復產、復工達產下好了"先手棋"。
有人問過張春山:"快三十年了,還是一名基層的小隊長,你的同學里好多大老板,你沒動搖過嗎?"張春山聽后哈哈大笑,"做一名公務員是我自己的選擇,我從未后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從未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