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海淀區海淀鎮結合本地非遺特色、居民意愿,以居民的實際需求為根本,開展以我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云賞非遺 匠心傳藝”非遺進社區系列活動,通過開展香包、京劇臉譜、皮影、折扇、油紙傘等八項擁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制作活動,讓社區居民足不出戶就領略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5月31日至6月21日,活動采取線上形式開展,通過非遺傳承人的講解與作品展示,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到線上活動中來,在社區里掀起了一場中華傳統文化學習高潮。
端午節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不僅是一個文化符號,更是一條凝結著民族精神與情感的紐帶。通過非遺傳承人為大家講述了端午節的傳統文化故事,重溫端午節吃粽子、掛荷包、拴五色絲線等風俗習慣,并與老師一起縫制香包讓居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濃郁文化氣息和特有韻味,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也豐富了社區居民的居家生活,增進了彼此間的交流與情感。
為了豐富社區居民兒童文化生活,減少兒童居家學習壓力,同時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的到來。6月1日下午14:30在《說唱臉譜》的歌聲中非遺老師帶大家走進中國國粹的殿堂。老師詳細地介紹了不同顏色臉譜所代表的含義及代表人物。居民不僅感受到臉譜繪制的快樂,還對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扇面繪畫的歷史悠久。據記載自北宋,甚至更遠,紙扇傳入中國。扇面畫的誕生,是作為扇的裝飾。經過漫長歲月的沉淀,扇子成為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物件,它蘊涵著中華智慧,凝聚著傳統工藝精湛技術,形成了獨具風格的中國扇文化。本次活動中,居民通過繪畫減少了疫情居家帶來的壓力,調動了整個社區居家自學的積極性,讓中華傳統文化更加深入社區。
中國皮影戲已約有一千年的歷史。據說元代曾傳到西亞,并遠及歐洲。皮影戲是我國重要的民間傳統藝術,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近年來由于現代影視藝術的沖擊,觀眾和演出市場日益減少,許多皮影戲面臨消亡的危險,亟待搶救與保護。此次活動讓社區居民了解皮影、制作皮影、感受皮影表演,為保護皮影戲貢獻自己的力量。
北京兔兒爺泥塑(北京兔兒爺) 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同時也是北京的吉祥物,傳說有消災避難保平安的寓意,它不僅僅是北京傳統手工藝品,更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代表著老北京特有的文化和城市記憶。本次活動中許多社區居民都表示出對兔爺的特殊感情,講述了許多童年的故事,通過回憶往事讓許多居民再次找到了童年的樂趣。
紙漿畫是用紙漿做成的雕塑,是在古法造紙基礎上的二次藝術創作,我們邀請了專業非遺老師為居民們帶來了可愛的冰墩墩。通過本次活動讓社區居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了解了更多的冬奧故事,讓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知識與運動碰撞,既帶動居民熱愛文化,同時也鼓勵他們參與運動。
中國制傘歷史悠久,最早的傘由魯班的妻子云氏發明,它有著千年歷史的傳承,兼具美觀與實用價值,其古樸經典和樸雅天成的形象,在現代社會中更具美感。此次活動的開展豐富了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傳承了傳統匠心文化,既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了民族情懷。大家撐起的油紙傘,不僅僅是一次傳統文化洗禮,更是撐起了傳承的希望,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
海淀鎮為居民們量身定制的活動獲得了居民的高度認可,使更多的居民參與到了活動中。同時,居民們通過此次系列活動,從知識上、精神上、心情上都得到了提升,切實感受到非遺項目蘊含的思想智慧、人文精神,在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使社區更加有活力,使居民鄰里之間更加團結友愛,在面對疫情帶來的壓力時更多的體會到了黨和政府對居民的關懷。
(責任編輯:王健恩)